1998年,九江防洪堤坝突发险情,宽达60米的堤口眼看着就要被冲破,但此时还有将近50万民众尚未撤离。
1998年,厄尔尼诺现象在全世界内肆意影响气候,致使全球气候陷入紊乱状态。
洞庭湖、鄱阳湖上游的赣江、湘江、沅江、资水和澧水五大支流的流量迅速增加。
大量雨水快速汇入各条支流,使得五大支流的水量急剧攀升,最终以每秒5万立方米的惊人流量汇聚起来。
如此庞大的水量一股脑地涌入洞庭湖和鄱阳湖,这两大湖泊根本没办法及时容纳和调节。
短时间内,湖水水位急剧上升,远超正常水位线,湖岸周边的防护设施面临着巨大压力。
湖南、江西、湖北以及黑龙江等4个省份最先遭受洪水冲击,受灾程度极为严重。在长江中下游区域,洪水如脱缰野马般肆虐。
随着洪水持续泛滥,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堤坝难以承受巨大水压,最终出现决堤现象。
1998年6月中旬,江西地区暴雨如注,鄱阳湖水位猛涨。8月4日晚9点15分,位于九江江心的江洲大堤突然决堤。
他们在洪水中艰难前行,争分夺秒地寻找被困群众。经过近一天时间的不懈努力,至8月6日下午6点,被困群众全部成功脱险。
8月7日中午11点多,陆军第一集团军炮兵反坦克连战士胡维军在巡逻时,发现四号闸口底部有一个宽约一米的泡泉。
更糟糕的是,这个泡泉还在迅速扩大。胡维军深知情况危急,他立即让随行战士回集合点通知政府和连长,自己则留守在泡泉处观察。
连长得知消息后,迅速将部队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去寻找泡泉源头,一部分则负责防止泡泉进一步扩大。
贺连长要求全连务必坚守30分钟以上,战士们在湍急的水流中,忍受着泡泉带出的泥沙喷溅,顽强地坚守了37分钟。
炮兵团赶来支援反坦克连,然而洪水的力量太过强大,大坝被冲裂,决口迅速扩大到5米左右。
此时,决口已经扩大到30米甚至60米,情况万分危急。30000多战士紧急前往抗洪,由副司令董万瑞亲自担任总指挥。
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用9艘船及大量物资勉强堵住了决口。但此时水流仍然很大,而且堤坝内侧地面还有无数“管涌”,危险依然存在。
面对湍急的水流和决口,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,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。
他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,齐心协力地搬运着沉重的钢筋笼,双手被粗糙的钢筋磨出了一道道血痕,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着。
每打下一个钢筋笼,他们就离成功堵住决口更近一步,每一次努力都承载着他们守护家园的决心。
还有一队战士前往永安大堤抢修子堤。他们顶着烈日,扛着沉重的沙袋,一步一步艰难地在泥泞的堤坝上前行。
沙袋的重量压得他们几乎直不起腰,但他们没一个人喊累。他们深知,子堤就是守护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,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。
面对湍急的水流和随时有可能被冲走的危险,他们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,手挽手,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组成了一道坚固的人墙。
冰冷的江水浸泡着他们的身体,长时间的浸泡让他们的皮肤变得发白、褶皱,但他们依然紧紧地挽着彼此的手,为搬运沙袋的战友挡住水流,为堵住决口争取时间。
董万瑞将军始终坚守在抗洪一线,他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抢险点之间。他仔细地观察着水情,冷静地指挥着每一项抢险任务,及时作出调整着抢险策略。
“们,我们肯定要坚守住,不能让洪水再前进一步!” 他的话语在堤坝上回荡,激励着每一位战士。
很多战士的身体出现了各种状况,有的感染了疾病,有的双脚被洪水浸泡得溃烂,有的身体浮肿,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伤口,就又重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。
工兵们在恶劣的环境下,实施水下钢管打桩工程。他们在黑暗的水下,克服着水压和视线不清的困难,艰难地进行着打桩作业。
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,在十天十夜的时间里,成功完成了水下钢管打桩工程,为堵住决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九江人民也被战士们的英勇行为所感动,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,带着各种物资和设备上堤坝支援。
有的百姓送来了食物和水,让战士们在疲惫时能补充能量;有的百姓送来了工具,帮助战士们更好地进行抢险工作。
当他们看到战士们跳入水中抵抗洪水时,许多人忍不住哭喊着:“孩子们,快上岸,太危险了!” 但战士们总是坚定地回应:“我们要守护家园,不能退!”
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,8月12日九江水势终于稳定下来。战士们已经连续抗洪七八十个小时,众多战士身体出现了感染、烂脚、浮肿等状况。
1998年的洪灾从6月持续到9月,影响区域极其广泛,全国2亿多人受一定的影响,20多个省份受灾。
受灾耕地面积达3亿亩,水灾冲毁了全国680多万栋房屋,造成4150人死亡,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,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。
长江流域更是沦为泽国,无数家庭失去了家园,许多人失去了亲人,这场洪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代价。
为了应对这场洪灾,调动了30万大军前往全国各地抗洪,这是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调动。
在抗洪救灾结束后,中央对参与抗洪的部队进行了表彰,涌现出一批抗洪先进单位和高建成、李向群等众多英雄人物。
他们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,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,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。
在生态环境方面,过去长江周边滥砍滥伐严重,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从4000亿立方米降至1000亿立方米,围湖造田使水域面积骤减,导致洪水危害加剧。
21世纪后,政府格外的重视大江大河治理,开展了植树造林、退耕还湖、退耕还滩等行动,提升水系调蓄洪水能力。
“抗洪精神”被写入军史,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学习的样板,民间也掀起了拥军热潮,激发了无数孩子的从军梦。